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企业文化 工投文苑

与海为邻徐圩人

发布时间:2022-07-04 阅读量:

□  周海嘉

据史料记载,1840(道光20年)黄河泥沙在垺子河下游淤积而成一处滩涂,刘姓垣商在此铺滩晒盐,因是刘家投资铺的滩,人称“刘圩”。稍后,大伊山的徐姓垣商见产盐利润大,也前往埒子河的北边开始铺滩。铺在刘圩的东边的一份滩叫“东徐圩”,位于刘圩西的便叫“西徐圩”。民国元年( 1912)7月由于海势东移,中正盐场公署从板浦迁至刘圩。因东有东徐圩,西有西徐圩,人们将中正盐场公署所在地刘圩改称为徐圩。后来的徐圩街、徐圩场、徐圩镇,直到今天徐圩新区都由此而生,徐圩与海为邻的历史也从此开启,1840年,我以为应是徐圩元年。

机缘巧合吧,1840年这一年,中国的历史上也发生了一件大事:鸦片战争开始!英国人用鸦片从海上打开中国的大门,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在这180多年的历史演绎过程中,徐圩这个仅有六、七户人家的盐圩子,演化成了一个占地100多平方公里盐场,演化成一个现代化世界级的石化基地。徐圩的沧海桑田,在与海为邻的滩涂上,书写伟大的篇章。

曾经在徐圩长期生活的老人,和这片海、这片咸土地,为邻相处、相依为命,他们知道,一代一代的徐圩人在这片土地上,用汗水和智慧,利用大海的馈赠,生产出数以万吨的海盐,支撑了国家的经济、满足了人们的需求,支撑着生活的向往。

徐圩人与海为邻,是大海无私地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地海水供给徐圩人去晒盐,徐圩人从海水里提炼出海的精华——原盐,用以换取维持生活的必需品。自“煮海为盐”的落后工艺被淘汰,人们开始推行“泥池滩晒”的晒盐工艺。将引海水进入盐田后,海水在盐田里逐级渐次推进,阳光和风的能量将海水蒸发、浓缩为卤,结晶成盐。完美地把“天、地、人、海”四要素结合在一起,提炼出“晶莹彻降雪,皎洁乍消冰”的盐来的过程,用“空前绝后、举世无双”来形容最为贴切。所以,“淮盐生产技艺”在2014年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实属实至名归。

天、地、人、海是统一矛盾体,大海无私地奉献出海水,为徐圩的晒盐人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料;海滩的淤积给产盐的人营造一片平整开阔的土地;阳光与风将无价的能量免费送于盐工。然而,要将这些要素和谐地整合起来,却又是徐圩人一代一代奋争的接力。

 天,无私又无情,四季的轮回,风霜雨雪的变幻,给产盐人制造出难解又持续的课题:地形与海水浓缩的方程式;土壤的渗透和效率系数之比。大海心情好的时候,坦坦荡荡,可一旦来了脾气,却又是桀骜不羁,1939年的大潮不仅将盐田夷为平地,还把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冲干干净净。在这近两百年的奋争进程中,徐圩人与天斗、与地斗、与海斗,将八卦滩改成对口滩;将泥池结晶改为塑布苫盖结晶。以时宝玉、叶如春为代表的一代一代的徐圩晒盐人,创出质量、产量的佳绩,赢得了“东方明珠”的桂冠。

与海为邻,谁能知道她隐藏着多少珍宝、多少的秘密?进入新的时代,海盐因占地多、效益低而渐次凋敝。大海露出诱惑的媚眼,徐圩人向大海迈出了探索的步伐。在老徐圩的废墟上,养殖公司八道垛、大堰南、方洋港、大高圩养殖场的虾塘里鱼虾欢蹦。“盐养结合”的效益滩中贝蟹正在肥。近居海边的盐工在工余之间,来到海边,退潮后的大海,也会献上一点殷勤,送上点小鱼小虾八带鱼,给他们贴补家用,改善伙食。

与海为邻,大海尽力的施舍与馈赠,徐圩人以朴实和勤奋奉献给大众。然而,新旧社会两重天,解放前的盐工过着牛马不如、暗无天日的生活:“烈日往来盐田中,晒盐朝出暮始归。赤足蓬头衣褴褛,食罢相看泪如雨”。共产党来了翻了身的盐工们,从垣商、资本家的奴役下解放出来,党和政府千方百计地改善职工的生活环境,实现了人海的和谐共处。海堤大道宽阔平坦成了沿海景观,职工住进小区,好多的家庭拥有了轿车。

海州湾的朝阳,冉冉升起,深情地吻着徐圩大地,大海的涛声亮开她的喉咙,为徐圩高歌。而我,这个生在兹,长在兹的人呢,只求他的鼾息,能轻轻地抚我入梦;或求他送我一枚贝壳,搁在我的枕边,当作海的名片,放在耳边,听隐隐的人鱼之歌,瞹眛而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