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靳 静
“你生长在贫瘠的盐碱土上,对环境的选择并不奢侈,雨水没顶你不屈服,三月不雨你仍顽强生长。初时你嫩绿无比,鲜嫩的菜头被晒干收藏,尽管你屡次被戕?但仍顽强生长。秋风萧瑟你换上红装,结籽为人提供食粮,在那难忘的年代里,你帮人渡过饥荒。枝叶可成燃料,将生活又一次烧旺。你救过多少人命,海边人民永志不忘。”这是作家刘国华吟咏海英菜一首诗。
它是盐场三大特产之一“食盐、海英菜、沙光鱼”中最容易被遗忘的一种。儿时的印象里,在盐碱地上,但凡带点绿意的植物都不愿在此生长,海英菜却默默地生长在堤岸旁,终年植根于旷古荒蛮的盐碱滩上,任凭海风肆虐,总以蓬蓬勃勃的枝叶为大地披上一层绿色,那么不起眼可是生命力却出奇的旺盛!
小时候,我对海英菜厌恶多于好感,每到夏季,母亲总会采摘一些将其晒干,制作成早晚下饭的小菜或者包包子的馅料,可是那种略微苦涩味道往往让我难以下咽。每逢此刻,母亲就会边骂我是地主坯子,边给我重新炒菜。爷爷吃着海英菜给我讲,“不要小看它,饥荒的时候救了好多人的性命,算得上盐场的救命恩人”。我似懂非懂地点着头。
随着年龄的增长,关于海英菜的了解越发多了起来。盐场人对海英菜蕴涵不尽的感激之情,在那黑暗年代、饥荒岁月,海英菜真正是活命相关的尤物,穷苦灶民尊崇它为“救命菜”“菩萨菜”,作为救荒度命宝草的海英菜又是拥军食品,有一首流传盐场的抗日民歌唱道:“海英菜,情意长,人民恩情永不忘,今天吃了抗日菜,明天战场灭豺狼。”在老一辈人的心中,海英菜的地位不可替代。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日趋重视“绿色食品”,讲究“纯天然”。现在,海英菜已然成为家乡宾馆筵席上招待外地客人一道有名气的特色菜肴。过去无粮当主食吃,为了生存,和水煮熟便吃。如今把海英菜和白白嫩嫩的根作为佐餐的小菜,吃前要加上香油、味精和蒜泥等多种调料,真是色、香、味俱全,细细嚼之,回味无穷,远没有了儿时的苦涩之味了。
海英菜从“粮”变成“菜”,表面上看只是形式上的变化,但折射了国家综合实力的根本变化:祖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相信在工投人共同努力奋斗之下,米兰游戏的明天必将更加璀璨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