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可明
超过两千五百年历史的古海州(今连云港市境)淮盐业,从中古期步入今人眼帘,其对历朝历代国家财收和地方经济社会的贡献永载史册,对地方人文社会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她独特的印迹。本文从史料中作些采撷并予素描,以飨读者,欢迎指正。
一、古典名著与海州淮盐
古海州以淮北盐而闻名。淮北盐拉扯着古海州走进了中国古典文学,人们在读这些名著时,就直接或间接地读到古海州。
《西游记》在其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中,写孙悟空乘木筏离开尚在海中的云台山脉的花果山,外出寻访神仙,被风吹到了岸边,见到有人在捕鱼、打雁、挖蛤、淘盐。这见到的淘盐人,就是古海州产盐的亭户。在吴承恩创作《西游记》的明朝中后期,海州盐业生产早已采取晒制法,孙悟空看到的就是海州产盐人在晒制淮盐。吴承恩为创作宏篇巨著《西游记》,走遍了云台山。他站在大海中的云台山青风顶上,目视海州湾绵延海岸,似乎看到了古海州盐业生产繁忙情景,他把这种景象移植进《西游记》中,是完全顺理成章的事。据说全国曾有若干个“花果山”在自证为孙悟空的老家,但正因为孙悟空在海岸边看到的“淘盐”之景是他们所不具备的,故而确证《西游记》中的花果山正是今之连云港市境内云台山脉花果山。可能也因有此确证,毛主席才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三次谈起花果山,敲定了《西游记》中的花果山即是今之连云港市境内的花果山。
古典小说《儒林外史(56回本)》成书于清朝乾隆十四年(1749),它既不是国家政权机构编纂的正史,亦非盐业纪实,但却至少有20回共23处文字涉盐,这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实属罕见。如第28回:“扬州这些有钱的盐呆子,其实可恶!就如河下兴盛旗的冯家,他有十几万银子。”是淮安有个叫河下的地方,扬州有个叫南河下的处所,都是淮盐商人聚居地,住在淮安河下的盐商都是经营古海州淮盐的。再如第44回:“……又有一家,是徽州人,姓方,在五河开典当行盐,┈”五河位于安徽北部,境内有淮河、浍河、漴河、潼河、沱河五河交汇。安徽向为淮盐销区,五河县与淮安隔洪泽湖相望,既是海州淮盐销区,又因其临湖且境内有五条河流可行船,而成海州淮盐向安徽全境销售的必经之地。《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并非盐务官员亦非盐商,家族更无人有淮盐产、销、管的经历,缘何《儒林外史》那么多回中引入了淮盐内容?这与他的生平经历及创作手法有关。吴敬梓是安徽滁州全椒县人,青少年时期随从事教育的父亲在干于县生活过,后又在南京秦淮河畔作“秦淮寓客”,晚年还多次作客扬州与两淮盐运使卢见曾交往。出生地全椒和作寓客的南京都是淮盐行销地,干于则属海州淮盐产地,吴敬梓在淮盐产地销地过往,大量接触与淮盐有关联的人和事,作为创作取景地,淮盐产、销区是个很大的空间,吴敬梓巧妙地利用了,作品中所述之盐皆为淮盐且大多是海州淮盐。古海州盐产之巨大,盐运之繁忙,盐利之厚重,盐商之活跃等社会元素,应当是作者在同一部作品中那么频繁地拿古海州淮盐说事的合理解释了。
至于《红楼梦》作者及作品内容均与淮盐密切关联但非单指古海州淮盐;《水浒传》及《三国演义》人物原型与淮盐有关联,但前者是淮南盐区人物,后者与古海州淮盐的关联并非直接;《镜花缘》作者与古海州淮盐官员存在关联且作品受到古海州淮盐环境影响是客观存在,但作品中尚未发现有古海州淮盐的字样或内容,这里就都不去细述了。
二、淮盐与古海州的海、港、河、湖及铁路
古海州海岸是淮盐的“老家”。连云港市海岸线北起绣针河口,南至灌河口,全长212公里。盐场总是与大海最亲密接触,连云港市大致凡泥质岸线均辟有古老的池滩生产淮盐。淮盐生产原料是海水,是故当海岸线发生变化,产盐池滩即随之迁移,也就造成古海州盐场的兴废与分合。正因淮盐产地临海,上世纪八十年代,市境各盐场都能很方便地引进海水养殖对虾等海产品。同是此因,本世纪以来,大片盐田(如台北、台南、徐圩、灌西各盐场)被市县征用作为滨海新区开发,发展市县域经济。
淮盐曾刺激海州湾港群崛起。1905年就有渔船、商船进出的大浦港,具备联陆通海优势,成为上世纪初淮盐的一个集散地和出海口。1919年曾有隆昌商号购古海州淮盐5万吨经由此港销往日本。1926年起 ,先后有自新、聚安等业鹾企业,在大浦港建成9座码头 ,经由此港“淮盐年外销达21.96万吨,超过建(港)坨前5年(1921——1925)销售总量15万吨的68.18%”,曾刺激国民政府财政部拨款140万元,用于建设盐坨和疏浚板浦、中正两个盐场的运盐河道,将二场之盐经由大浦港或轮船或火车外运。盐铁向为国营,淮盐税利厚重,国家和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其他势力不可干预。上世纪头三十年间,上海青帮勾结地方军警控制了大浦码头,却不敢染指淮盐的进出港。后因临洪河入海口淤塞到难以疏通,只得于1933年始新建连云港港口。沦陷7年间,古海州淮盐被日寇掠夺输日205671吨,都是经由连云港港口出海的。
1911年,济南盐场公济公司(今灌西盐场境内)在燕尾港建一座小型本质码头,用海轮外运本场淮盐。1929年改木质一字型码头为钢筋混凝土T字型码头,可泊3000吨海轮。其后,济南盐场其他6个制盐公司竞相效仿,自建海运码头,购置海轮,外运淮盐,单只轮船吨位增至2000吨。灌河北岸的堆沟港建成了3000吨级大德、大阜、大有晋三个制盐公司合建共用盐码头。可惜该码头1939年被日寇在灌河口登陆时破坏。1930年,中正场始行淮盐海运,在东陬山建海运码头,先木帆船后改用轮船。邻近中正场的南方洋、高公口两海港,也相继成为淮盐海运港口。板浦、临兴(今青口盐场)二盐场产盐曾是经临洪口以木帆船驳运至海上装轮船海运,后大多在高公口、西墅口出海。至1934年,古海州盐场海运淮盐全部实现轮船化。这些港口和坨地码头,都赶在日寇侵略登陆前,大批量地转运淮盐去内地。干于的柘汪港,也在抗战中运出淮盐80万担,躲过了日寇的疯狂掠夺。古海州各盐场的诸海运港口,为淮盐外运外销提供了无可替代的便捷。建国后1951年,燕尾港、陈家港、堆沟港等海港,由连云港务分局接收,但诸港海运淮盐任务不变。上世纪八十年代,淮盐还通过连云港港口,出口到日本、朝鲜、韩国和香港地区。
众多哼唱淮盐小调的河流。唐朝淮盐即行销东南半个中国,垂拱四年(688年),朝廷修浚新漕渠,由泗州涟水北连海、沂、密诸州,形成一条重要的漕运、盐运通道,古海州出产淮盐由此通道直送淮北盐枢纽淮安,而分销于朝廷指定的销区。此河道为官方主导、出资、主办、管理,故称“官河”。丰硕的古海州淮盐,给朝廷提供了巨额的财富,官府必得努力保证黄金水路官河的畅通。北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春,淮北大旱,官河水位枯竭,严重影响古海州淮盐运出,朝廷命盐运衙门征调民工疏浚。海州知州孙沫以“春耕大忙,疏浚官河贻误农时”为由,三次上奏要求停工,均被驳回。蒙元统治古海州132年,攫取了巨额盐利。元政府十分重视运盐河道疏浚管理,也确保了官河畅通。明清两代古海州官府为保朝廷盐利之获,对官河也是倍加关注。因运输淮盐远多于漕粮,故先民间后官方默认,官河易名为盐河。明代永乐和嘉靖、清代康熙直到宣统各朝,都对盐河进行过疏浚、扩建、延建等。清人黎世序主编的《续行水金鉴》描写盐河:“长130里,阔8丈,盐课所经,官舫估舶,帆樯相望。”一条流淌了一千几百年的大河,由南而北将灌南县的灌河、武障河、南六塘河、柴米河等,灌云县的车轴河、烧香河、古泊善后河等多条盐运河道沟通。
隐去的“西湖”曾有运盐河道。 据传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所在地旧名黄九堰,就与古海州淮盐运输有一段历史机缘。原来在北云台与中云台之间是海面,只因中云台山上有五个羊形的石头,人们把这片明明是海的地方却称作“五羊湖”。清道光年间,因海势变迁,五羊湖已完全成为平陆。但在中云与云山乡留下一片水面,人称“西湖”。清人张百川写道:“自咸丰元年(1851年),商人挑半边河运盐,湖遂涸。”半边河切断了“西湖”上形成的行人通道,故而此河被时堵时开,堵则行路人,开则行盐船。光绪年间有个排行第九的黄姓产盐人氏,受雇专司半边河筑堰走人、开堰行船之职,日子长了,人们遥指此处为“黄九堰”。
热闹了几十年的盐业铁路站点。1926年,陇海铁路修到了连云港市境内的大浦,此铁路后来成为淮盐外运外销的重要通道。1932年国民政府安排专款扩建猴嘴盐坨,次年建竣,可储存盐斤7.5万吨。并修筑三层炮楼两座,水门一道,吊桥一座,以杜偷盗。铺设专用小铁路两条用于板浦场近处存盐集运入坨。1935年,猴嘴盐坨再铺设全长2423米双股铁路运盐专用线,连接上陇海铁路,板浦场淮盐开始用火车向外运输。
日寇占领七年及国民党接收三年共十年间,猴嘴盐坨及其盐业铁路专用线未能正常运作。1948年11月至12月间,连云港和徐州相继解放,东陇海铁路重回人民手中。1949年5月,徐州至连云段铁路恢复通车,猴嘴盐坨铁路专用线同获新生,作用得以进一步拓展,贮盐量增达24万吨,每天有一千多盐业职工在此工作。半个世纪中,《咱们工人有力量》的嘹亮歌声就一直在这里唱响。正是这个猴嘴盐坨和盐业铁路专用线,曾在1963年3月16日,停靠了朱德委员长来连云港视察工作的专列,淮北盐场和盐区工委负责人安岳、匡裕悦在专列上受到接见。建国后通过猴嘴盐业铁路共向15个省市自治区发运淮盐两千多万吨,为国家建设、连云港财政和连云港地区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改善都作出过重大贡献。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因连云港碱厂建成,市境淮盐大部分销往碱厂,猴嘴坨地及盐业铁路专用线才从人们的视线中淡去。
三、淮盐与古海州文教卫事业
古海州文学浸润了淮盐咸味而犹为文气浓郁。在传世不衰的唐诗中,淮北淮南两淮盐被描述多多,其中有刘长卿《宿怀仁县南湖寄东海荀处士》诗,直接写古海州盐产地新月夜的海陆空三景。诗中句“寒塘起孤雁,夜色分盐田”意境深远,传咏千年。
清道光年间,两江总督兼理两淮盐政的陶澍,受命整顿、改革淮北盐务,两次来古海州两次登临云台山,除了筹议盐务改革方略、考察盐务改革成效,还有那么多的文化活动,涉及到山水、胜迹、寺观(宗教)、灵植、金石、艺文、民俗等,留下了大量的诗词、题词、文赋、文考等。他初登云台山,即吟有长诗《壬辰四月廿六日偕邹公眉、谢墨卿暨同事登东海云台山作》一表心境。诗句“却缘王海疏禺荚,欲引神山渡愿船”;“半身自慨牛马走,长啸忽闻鸾凤声”;“夕济郁州倘能赋,述初何日遂鸿征”,言情述理明志,很是动人。同登云台山者皆为知己或是仰慕者,以及未能随同的知己及仰慕者,自然都明了他的心结。程思泽、黄钺、林则徐、梁章钜、俞德渊、邹公眉、谢墨卿等京官及地方官员都用《次韵》以和。谢墨卿收录陶诗及百余和者之诗,并将陶来海州途中所作诗《晓发沐阳入海州》、《海州道中》等并入,著为四卷,名《印心石屋》诗荟,雕版藏于海州石屋书院。三年后陶澍与僚属二登云台山,又有一波诗词赋文、题写铭文热潮。陶倡捐重建被毁的海曙楼并题写楹联和《海曙楼铭》;为新修的华严阁题名;云台山上有一大松,传说历宋元明三朝而至清道光时仍存活,陶为其题名“蟠龙丈人”,且作《蟠龙丈人》长诗;命名宿城山上金刚岩为“仙人屋”,磨墨数升,题词石壁,作诗《题海州宿城山仙人屋》;改宿城要道之湖口岭(当地人称虎口岭)为“留云岭”,作诗《海州留云岭》;为南天门题写匾额及付联;为其倡修的九龙桥处将军庙、茶庵,分别题额及付联;陶澍还在《云台山新建陶靖节先生祠堂记》中写道自己考证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东晋人士陶渊明曾到过海州,又为古海州多添了许多文气。
古海州淮盐官员创建精勤书院。中正古街是灌云县一镇所在。宋、元时代,乃一荒芜之所。一些煮盐人和渔民,在此建茅舍居住,煮盐打鱼。随着煮盐规模扩大和盐产丰硕,元代元贞元年(1295),淮北盐区莞渎盐场的管理机构——盐场大使衙门设于此。清雍正年间,因海势东迁,莞渎盐场裁废。乾隆元年(1736),盐运官署划出板浦盐场的中正等4疃(产盐地)成立了中正盐场,场署仍设在早因盐民等民众大量群聚而为集镇的中正。在中正街上,有一座文化遗产精勤书院,由清光绪年间(1899年)淮北盐运使彭家骐和中正盐场大使陈汝芬创建,清代书法家汪晓农题写门匾,辛亥革命后取名为精勤小学,是连云港市境历史最为悠久的学校之一。淮盐垣商李味辛出任校长,还捐出4份盐滩作校产,承担办学经费。他去世后,中正场盐业同仁及劳工界,于1935年公立李味辛纪念碑一座,著名的职业教育家江恒源撰写碑文。
市一院前身借用盐资兴建。上世纪30年代,留德博士刘一麟借贷新浦聚安盐号及中国银行6000银元,在新浦民主路113号开设当时海属地区最大的西医院——益龄医院,设有内外妇儿四科。因其医技高超、医德高尚且扶贫济困,口碑极好,远近闻名,医院办的红红火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10月,新海连市工人医院建立,刘一麟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携全部医疗设备及药品加入。该院即现在的市第一人民医院。
建立于1946年的淮北盐场医务所建国后成为当时新海连市区第一家公办医院,后定名为淮北盐场医院。1977年更名为淮北盐务管理局工人医院,科室设置齐全,医疗器械更新添置,医疗效果不断提升。1996年,其传染病科被连云港市卫生局列为市级医学临床重点科室,并建成一个省级标准的肝病研究所。1997年被评审为国家三级甲等医院。2004年4月,省政府决定将其无偿划转本市管理,与原市二院组合成新的更加强大的市第二人民医院。
四、淮盐与古海州民艺民俗俚语
两项“非遗”有淮盐商人“贡献”。海州五大宫调,可溯源自明清,是民间小调,哼唱于民众之口,乡村田野、街巷庭院尽可闻,流传在古海州城及板浦为中心,北到干于,南及淮安、盐城,西至沂沐河边,流传面积达2万平方公里。明清时期,古海州淮盐进入兴旺发达阶段,外地更多盐商辐辏,这些富豪大贾来自多个省区,有的长期寓居于古海州。他们需要娱乐,更喜爱自己家乡的娱乐方式,聪明的海州艺人就进行必要的嫁接,广泛吸收盐商带入的外地说唱艺术风格和江淮民歌别韵,本土小调渐趋成熟,终于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个性,称为海州五大宫调,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始于乾隆年间、有200多年历史的“淮海小戏”,也是流传于古海州一带的民间戏曲艺术,原为淮海地区(主要是海州、灌云、沐阳一带)一些生活无着的人们,为讨生活,带着一把二胡或其他简单乐器,携妻带女,走村串户,挨门演唱自编小调,乞得些饭菜或几个小钱。亦因淮盐商贾的喜好助推,发展成今天的淮海戏,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海州的服饰餐饮文化融合了淮盐引进的异地时尚。古海州地与淮盐联系紧密的有多处,但时间早者乃海州、板浦。海州为本地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然是业盐巨商富贾集中地。这里的盐商与两淮盐业中心扬州的盐商互有联系,有的就是扬州盐商中人。这些来自安徽、江西、陕西等地的富人族,服饰个性千差万别,艳丽、华贵、新奇、精细,当地富豪、雅士、垣商、官方人员等,穿戴无不受其影响,仿效者众,日久形成一种风尚,民谚“穿海州”自然传播开来。
板浦古有“淮北盐都”之称,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两淮盐运司之淮安分司署北移板浦称海州分司,板浦故尔成为业盐商贾辐辏之地,豪商大贾最多时达3万人。盐商带来了各地的餐饮偏好和习惯,因为有钱,饮食标准不下于王公士大夫。当地人或缘于生意,或便于交流,或觉新奇而模仿,“吃板浦”民谚自然成。古海州的茶文化也与淮盐分割不断。盐商都是腰缠万贯者,成天鸡鱼肉蛋奶,必以清茶来解腻。他们除自饮,还将云台山的茶带到他们的商旅各地,带回家乡以孝敬老人以馈赠亲友,云台山的茶因之走向全国各地。
盐人独特习俗与地域习俗的交汇。食盐向为国营,国家对产盐人的管理也是有别于天下百姓的,曰“灶籍只属天子不属州县”。古海州产盐人习俗有的与地方习俗同,有的则有独特之处。农历正月初六,盐民世代相袭为盐婆婆过生日,到盐池前烧香、点红烛、烧“盐婆纸”,祈祷盐婆婆保佑多产盐,再象征性地干点活。“二月二,龙抬头”这天,祈求的是海龙王少下雨,多送盐分高的海水供产盐。“到了三月三,脱鞋忙和滩”,开始整理池滩备产。“七月半,定水势”的中元节,烧纸祈祷从此少下雨,“秋扫”多产盐。
浓浓淮盐味的俚语、民谣、传说。连云港市境、至少是市境盐场流传着不计其数的盐味十足的方言土语。如歇后语:老盐场人过河——都是跳;盐廪边聊天——闲(咸)话多;盐堆里爬出来的人——闲(咸)人。以盐为底的谜语:白白一片似雪花,放在水中不见它,生活天天少不了,美味佳肴必有它;吃少没口头,吃多皱眉头,拿进家里头,藏身锅灶头;生在水中,偏怕水冲,一到水中,无影无踪。关于制盐谚语也不比农谚少。如:产盐没有鬼,全靠人盘水;打石靠山,晒盐靠滩;冬春卤水多,秋后盐廪高;没有盐工累,天下何以调五味;盐滩是个聚宝盆,聚宝全靠晒盐人。还有许多只有懂盐的人吟唱得出、完全听得懂的民谣,均道出盐场民众的心声。如:明代任宏远的《盐丁叹》 “晒盐苦,晒盐苦,毛皮落尽空遗股。┈长者枵腹缺常餐,儿女全身无全缕。场役沿例不复怜,世间谁念盐丁苦?”解放前后流传在淮北盐区的民谣则为数犹多。如《米兰游戏灶民真伤心》、《头子歌》、《灶民八叹》、《手托盐山上北京》、《伸臂拉直海州湾》等等。借用并改编民间传说渗透进盐味及完全盐味的传说也不少。如《杨二郎担山赶太阳》、《钟情的对虾》、《沙光鱼的传说》、《盐的传说》、《盐婆婆的生日》、《八卦滩的传说》等。淮北盐场民间语言精萃就其内容构成了连云港市境民间语系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