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米兰(中国) 行业资讯

发挥财政效能精准支持制造业

发布时间:2024-06-03 阅读量: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长期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制造业的财政投入,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当前财政紧平衡、外部形势严峻复杂情况下,亟需突出靶向发力、精准支持,更好发挥政策效能,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财力保障。

近年来,各地通过财政、税收等“真金白银”政策支持制造业发展,进一步提升了产业竞争力。目前,我国制造业已形成了世界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体系最完整、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发展优势。但也要看到,传统制造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其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的比重近80%,“大而不强”“全而不精”问题仍然突出,尤其是低端供给过剩和高端供给不足并存,亟待转型升级。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当前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

值得注意的是,制造业投入大、未来市场存在不确定性,如一哄而上、盲目发展可能导致重复低效建设、产能过剩,造成资金投入浪费或加剧财政负担。尤其是在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情况下,传统产业转型、新动能培育要遵循产业规律,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要精准发力、创新支持方式来提升政策效能,并注重财政可持续性,更好支持“中国制造”。

遵循市场和产业规律,财政在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原则上靶向发力。各地要综合评估当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未来市场需求来合理规划、精准培育和错位发展产业,避免同质化竞争、重复建设,而财政资金要在优化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基础上精准发力。各地既要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上马,也不能盲目贪大、攀新、求全,而是要有保有压、有扶有控地推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在此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坚持以经营主体投入为主,瞄准技术改造、产业发展所需,将财政资金花在“刀刃”上,更好地发挥引导、撬动作用。进一步清理不当政策、加大产业类专项整合力度,更多采用竞争性立项、绩效评价等手段分配资金,充分释放资金效能,在支持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重点任务上持续用力,避免形成新的地方债风险或资源浪费。

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加强政策协同,更好提升政策效能。应不断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放大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有效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综合运用国债、减税降费、专项资金等政策工具或政策组合,更好地发挥政策的协同、合力作用。

各地应注重中长期发展成效及财政承受能力,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支持产业发展。应树立过“紧日子”“讲绩效”思想,在兜牢兜实“三保”底线基础上,聚焦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在专业化、差异化、特色化上下功夫,精准、适度加大财政政策扶持力度。政府投资应当投向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公共领域,对确需支持的经营性项目,采取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等方式给予支持,但不得超越财力、切实防范债务风险。高风险地区除民生类项目及国家重大项目外,应压减一般性支出或低效支出,如适当限制部分县市空置产业园区的专项债投入。此外,鼓励加强地区间合作,推进企业跨区域兼并重组,建立市场化、法治化的产业转型升级、产能过剩治理机制。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吉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