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米兰(中国) 行业资讯

电力行业:“向新力”增强 “含绿量”攀升

发布时间:2024-08-14 阅读量:

7月底,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电联”)发布《2024年上半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系统总结了今年上半年全国电力消费需求和生产供应等情况。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合计装机规模首次超过煤电、高技术产业用电量增长有力、电力供应绿色转型成效显著……《报告》显示,我国电力行业“向新力”不断增强,“含绿量”持续攀升。

高技术产业用电增速领先

《报告》显示,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4.66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1%,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3.1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用电量增长较快,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增速领先。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上半年用电量同比增长13.1%,增速高于同期制造业平均增长水平6.2个百分点,制造业延续转型升级趋势。

“近年来,我国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及应用快速发展,促进这些领域用电量快速增长。”中电联统计与数据中心副主任蒋德斌说。

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拉动用电量增长的重要因素。公安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472万辆,占汽车总量的7.18%。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全国充电桩达到1060.4万台,同比增长53%。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快速发展,拉动充换电服务业2018年至2023年用电量年均增长79.4%。”中电联副秘书长兼电动交通与储能分会会长刘永东表示,随着新能源汽车日益普及,其用电量快速增长对配电网供电服务带来较大挑战。例如,大量新能源汽车在用电晚高峰集中充电,导致配电网负荷“峰上加峰”。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尖峰充电需求,需不断加大配电网增容改造,但这又会导致配电网设备平均负载率降低,造成资源浪费。

刘永东建议,减轻电力供需压力,要加强电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电网保障能力,提高电网输电能力和稳定性,确保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推广智能有序充电技术,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优化充电管理,实现动态调度,减少对电网的影响;鼓励充电运营商因地制宜建设光储充一体化场站;通过制定峰谷分时电价政策,引导用户在低谷时段充电,减少高峰时段用电压力,提高电网运行效率。

风电光伏装机规模首超煤电

《报告》显示,上半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53亿千瓦,同比多投产1878万千瓦。其中,新增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36亿千瓦,占新增发电装机总容量的比重为89%,电力新增装机延续绿色低碳发展趋势。值得一提的是,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并网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合计装机达到11.8亿千瓦,首次超过煤电装机规模,同比增长37.2%,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为38.4%,比上年同期提高6.5个百分点。

风光等新能源快速发展,得益于多项市场化机制的安排,尤其是近年来绿电、绿证市场的迅猛发展,有效挖掘了新能源市场价值,促进了新能源消纳。

“新能源的环境价值在绿电、绿证市场中得到充分体现,满足了用户低碳转型、绿色用能需求,是发电方和用电方多方共赢的机制,可为新能源发展提供更多支持。”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规划发展部副主任韩放介绍,从中国绿证消费前100名企业名单可看出,多家大型企业积极响应降碳要求,主动转型,选择消费绿色电力。同时,政府部门近年来不断完善绿电、绿证相关制度,丰富绿电、绿证应用场景,刺激绿电、绿证需求。此外,为提升品牌价值和全球竞争力,一些大型跨国企业和外向型企业也对绿电、绿证有较大需求。这些因素共同推动绿电、绿证消费增长。

“未来应建立具有多维价值的电力市场价格体系,通过绿证合理体现新能源电能的绿色价值。”韩放认为,应持续完善绿电、绿证市场相关机制,推动绿电交易常态化开展,推广分时段签约;引导绿电交易周期向长周期扩展,帮助用户获得长期稳定的绿电供应;做好绿证核发全覆盖工作,努力提升绿证国际认可度。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

《报告》中还有一组数字值得关注:上半年,全国完成跨区输送电量390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7%;全国完成跨省输送电量880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0%。

中电联规划发展部主任张琳说,一批省域电网主网架优化和补强工程建成投产,支撑全国跨省跨区输电能力较上年提升超1200万千瓦。电网企业要充分发挥大电网和各类电源在空间上的互济作用和时间上的调节作用,动态优化全网余缺互济实施策略,充分利用跨区输电通道富余能力,进一步提高市场化交易规模,最大限度保障电力电量平衡。

《报告》还提到,预计2024年迎峰度夏期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总体紧平衡。长期来看,进一步优化电力供需结构,需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要通过推动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为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张琳建议,完善国家层面“1+N”基础规则体系和电力市场技术标准体系,推动多层次市场间有序衔接、协同运行;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重大战略,推动区域内余缺互济和资源优化配置;推动跨省跨区优先发电计划逐步转为中长期合同,提高跨省跨区交易的市场化程度。

此外,张琳认为,应进一步完善电力市场交易机制。要深化省内中长期市场连续运营,推动中长期市场分时段形成价格并开展结算;规范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推动具备条件的现货市场逐步转入正式运行;完善辅助服务市场机制,增加体现系统灵活调节价值的备用、爬坡等辅助服务交易品种。

为有序推动新能源进入市场,张琳建议,应明确新能源参与市场方式和路径,提升电力市场对高比例新能源的适应性;健全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制度,探索将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落实到终端用户;健全绿电、绿证交易机制,引导各方合理承担新能源消纳责任及成本。

信息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