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地域文化中最为鲜活的符号,也是承载厚重的历史文化的“化石”。解放前,江苏沿海一带的场(滩)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五花八门,形形色色,但大多以“场随地名、地随滩名”的特点而出现,折射出当时盐业兴旺发达的历史特点和地理特征。如今在古淮盐产地上诞生的被盐卤浸泡过的林林总总的沿海场(滩)名中,以“灶、团、场、圩、滩、艞”等为鲜明的地域特色,形成了因盐而兴的江苏盐业,以及盐民集居而形成的村庄和乡镇。这种以地名代场名、地随滩名的叫法,呈现出简单、明了、易记的特点,也可以洞见历史发展的轨迹。
地名是历史的坐标,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地名往往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专名,一部分是通名。通名往往是跟一种方言有关的。例如“灶”便是通名,为灶台的意思——特指旧时煮海水煎盐所用的盐灶。故而专门从事煮盐的盐户统称“灶户”,盐民即叫“灶民”,每座灶都有各自不同的名称。有些盐灶周围住户多了,发展成村庄,灶名便成为地名。沧海桑田,随着海岸线东移,从清末明初开始,江苏海盐制盐工艺从煎制发展到滩晒,以灶命名的地域虽然名还在,但本义已失,有的则重新命名。延用至今的,赣榆还有临洪灶村、岭灶村;灌南有大灶村、小灶村、新小灶村,等等。
“团”是盐区生产组织。既然都以煮盐为生,当然不会只用一个灶头,于是便三灶、四灶、五灶排列下去。做大了,灶越来越多,十几、二十几地排下去不方便,再说还得考虑管理问题。于是,把几个或十几个灶组成一个管理单元,叫“灶团”也是很形象的名称,团就是盐业生产的基本单位。到了明朝,将盐场划分为数个团,这时候团成了盐区的行政单位名称。“并运场,毁运灶,立团煎煮,外立团军巡缉”,是封建社会对海盐生产实行集中管理的措施。团隶属于场,每个场设几个团,每个团设若干灶户,旧时以“团”为地名的,多分布在古淮南盐区的东台,如南团、西团、卞团等。连云港市境内的灌云县有大团村、小团村、团头村、团荡村;赣榆县有兴庄团村。
“场”古代多选择靠海、卤气旺盛的滩涂来开辟盐田,称之为亭场,简称“场”。场与场之间,近者数里,远者不过二三十里,是古代所设的一种产盐的专业机构。这种以地名命名的场,在场名录中府拾皆是。由于沿海滩涂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且具备纳潮引水、节省人工等许多优势,引得当时的一些有识官吏和盐商蜂拥而至争相占领有利地势,画地为牢,进行开滩生产,于是出现了光绪三十四年在灌河两岸(灌东、灌西)开滩晒盐的热闹景象。可见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决定开发盐田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日后能否早日收回投资的一个考量。以场命名的区域涵盖了两淮所有盐区。据《嘉靖两淮盐法志》地理志第四载:“两淮运司盐场,东、北临海,南界海门、通州,西抵如皋、泰州、兴化,盐城。起吕四,距庙湾,(凡二十五场)绵亘八百六十有一里,是为淮南盐场。逾淮而西南,历安东、海州、赣榆界,起莞渎,距徐渎浦,(凡五场)亘四百有五里,是为淮北盐场。由此可见,以场为名的地域为淮南二十五场,淮北五场,共三十场。解放后,经过合并重整,两淮区域内以场为名的,从北到南为八大盐场:青口盐场,因青口镇而得名;台北盐场,因所辖区域在云台山北境内而得名;台南盐场,因所辖区域在云台山南境内而得名;徐圩盐场,因所辖区域为古徐渎场而得名;灌西盐场,因所辖区域在灌河西而得名;灌东盐场,因所辖区域在灌河东而得名;新滩盐场,因所辖区域的盐滩为1948年两淮盐区解放后新建的盐池而得名;射阳盐场,因濒临当地的射阳河而得名。这种形象且生动的场名,一直延续至今,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圩”《辞海》:两淮盐滩筑堤为界叫“圩”。盐民聚居之地又叫“圩子”,是因为早期为防止海水侵袭在周围筑堰防护之故。“圩子”也叫盐圩、圩里、圩下;又八份八卦滩为一条圩子。以圩为地名的地方很多,一般取最早落户人家或投资建圩的姓氏为圩名。亦有以数字排列或方位等特征命名的。如台北盐场有佟圩、唐圩、顾圩、太和圩等;台南至徐圩盐场有小朱圩、小黄圩、下袁圩、大张圩、朱五圩、梁太圩、老唐圩、宣四圩、汪八圩、辛高圩、徐圩等;灌西盐场有东南圩、东北圩、西南圩、西北圩、大埠二圩、十六圩、十七圩、十九圩、二十圩等;与盐业有关地名,灌云有界圩、圩丰、东圩等;灌南有四圩、六圩、七圩、许圩、李二圩等;赣榆有大新圩等。还有一些与建滩时的故事有关,如四阄圩,据说因建成的四份滩,由四家以抓阄方式进行分配而得名。
“滩”,即盐滩、盐田。通称沿海产盐区取卤制盐地点,淮北称圩滩。《明史.食货志》:“淮南之盐煎,淮北之盐晒”;《嘉靖盐法志》:“淮北之盐晒于地,其形颗”。这说明在明代淮北的制盐已采用在土地上筑池滩引海水入池曝晒结晶成盐的方法,这在制盐史上是一次技术革命。尤其是仿古代八卦图铺筑成的“八卦滩”,更是海盐生产的重大发明和创造。从而结束了几千年来“刈草于荡,烧灰于场,晒灰淋卤,归卤于池,煎盐于鐅”的历史。因盐滩而留下带“滩”字的地名,连云港市有新滩、东滩、临洪滩,浦南镇有下滩村、半滩村;灌南县硕湖乡有杨河滩,花园乡有碱滩庄、河滩庄等。新滩盐场是1941年新四军为开辟盐埠抗日根据地,解决根据地军需民食,采用民办公助的方法在此建滩,取名“新滩”,与敌占区盐滩相异而名,亦有新生之意。
“艞”是淮盐产区连接河两岸的主要设施。“艞”在盐民的生产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故而以“艞”命名的地方很多。在大道与河道交叉地方架设的“艞”,有人值守,一般以值守人(俗称看艞人)的姓氏冠之。如宋艞,过去此地为新浦通往大浦的运盐河上架有艞,且有宋姓的人家看守,故称之为宋艞。此外,尚有台南盐场的封艞、张艞;灌云县同兴镇的金艞,四队镇的郝艞,东辛农场的蒋艞、乔艞,界圩乡的孙艞等。如无专人看守,搭在河流两岸的艞相对固定,有宽有窄,有大有小,多以木板为材料,则以艞的大小或方位称之。如台南盐场的大板艞、小板艞;海州区龙尾河上的东艞、西盐河上的西艞;此外,郊区还有马艞、刘艞、魏艞等。
地名与场(滩)名的相互依存,是历史的产物,而场(滩)名称谓的不断演变,却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因而打下了鲜明的历史烙印,这也为米兰游戏更好地研究江苏海盐业历史,传承、挖掘和发展盐业文化提供了真实、详实的历史依据。(许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