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问世,就在二战后的美国掀起了轩然大波。评论家们对它褒贬不一,有的人形容主人公霍尔顿叙述的语言过于“猥亵”,有的人却将它与马克·吐温笔下人物哈克的语言相提并论,并加以赞美。
在物质丰富却思想匮乏、人情冷淡的上世纪五十年代,作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通过塑造一个对虚伪环境深恶痛绝的少年形象,道出了年轻人的心声,反映了他们孤寂、焦虑、堕落的内心世界。
年少的比尔·盖茨就深受它的影响,他在13岁第一次读到这本书的时候,便认定这是他最爱的书。就是这样一本,用了十几万字来讲述一位十六岁的少年在纽约街头游荡了三天两夜的小说,曾一度被划为禁书,后来又成为了美国青少年争相阅读的“必读教材”。
书中主人公霍尔顿是潘西中学的一名学生,这位迷茫又愤世嫉俗的少年,因为挂科被学校开除。他为了躲避父母的责备,一个人在纽约游荡,度过了浑浑噩噩的两天。
外表看上去叛逆的霍尔顿,其实内心很重感情。在他多次求助无果而决定要离家出走去西部的时候,是妹妹的关心与爱让他不忍心离开,最终选择了留下。
最后,在了解了霍尔顿和塞林格生活的时代后,米兰游戏知道了为什么霍尔顿能够得到众多青少年的认可与喜爱,时至今日仍然能让许多读者产生共鸣。虽然小说的最后,霍尔顿并没有如愿离开纽约,但是作者塞林格却完成了霍尔顿未完成的梦想。
《麦田里的守望者》大获成功后,塞林格在新罕布什尔州的乡间买下了一片土地,建了—座小屋,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他变得更加孤僻,虽然从未放弃写作,但是渐渐地很少再公开出版自己的作品了。他的代表作《麦田里的守望者》成为了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为无数彷徨的年轻人带来了心灵上的慰藉,也终于成为了他在书中形容的那样……
“真正让我喜欢到骨子里的书,是那种你读了后,希望它的作者是你最好的朋友,随便你什么时候想,都可以给他打个电话”。希望这本书也能成为让你喜欢到骨子里的书。
(幻 影)